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群年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长沙圆满落幕 | |||||
|
|||||
2025年8月29-31日,一场汇聚国内外医学领域智慧与力量的学术盛会 —— 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群年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 2025年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委会承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疼痛及围术期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华东医院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协办。作为医学领域聚焦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此次大会不仅是学科前沿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助力“中国大麻醉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契机。 大会以“智能引领创新,麻醉、重症、疼痛、围术期医学融合发展”为主题,精准契合当前医学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需求。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围绕 AI 赋能医疗、舒适化医疗推进、多学科协同诊疗等关键议题展开高密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为确保学术探讨的全面性与专业性,大会精心设置1个主会场、12个分会场,并创新性举办1场青年病例演讲赛,共邀请145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带来91场高质量报告与专题研讨,深入探究跨学科、跨机构、跨场景的医学实践路径,为参会者搭建了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交流平台。通过学科群建设的深度探索,致力于推动具备完整功能的大麻醉学科体系构建,助力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开幕式:多方聚力,共启学科融合新征程 大会开幕式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顾卫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董榕教授共同主持,三位专家以专业的主持风格为大会拉开序幕,奠定了严谨而热烈的学术氛围。
本次会议协办单位之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刘龙飞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教授也先后发言,分别介绍了湘雅医学院在医学教育、科研创新领域的优势,以及湘雅医院麻醉科在临床实践、学科建设上的突出成绩。他们表示,作为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湘雅医院与湘雅医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科群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医学领域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随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雷鸣教授、围术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最教授、疼痛专业委员会梁辰秘书长分别致辞,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阐述了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加强学科间协作、共同推动医学领域进步的强烈意愿,为大会营造了浓厚的跨学科交流氛围。
此次大会的承办单位负责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登台发言。他回顾了麻醉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从学科建设初期的基础探索到如今在多学科融合中的积极作为,展现了委员会在推动麻醉学科不断突破边界、拓展服务领域上的不懈努力。于布为教授指出,麻醉学科已从传统的“术中保障”向“全周期治疗”转型,而学科群的构建正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与重症、疼痛、围术期学科的深度协同,共同提升学科整体服务能力。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党支部书记杨清仁教授最后致辞。他详细介绍了协会在推动医药教育发展、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协会始终以“政治建会、学术立会、科技强会、服务兴会”为宗旨,本次学科群年会是一次协会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医学领域协同进步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协会在整合行业资源、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上的核心价值,同时肯定了麻醉专业委员会近年来的多项突出工作成绩。
此外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到了医学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高等文献保障体系(CALIS)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电子版)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李维博士作为特约嘉宾,为大会注入了医学信息服务与学科发展融合的新视角。
主旨演讲与分会场研讨:深耕前沿,共探多学科融合实践路径 大会主旨演讲环节聚焦学科前沿议题,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带来精彩分享,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布为教授以《麻醉治疗学-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系统梳理了麻醉治疗学的发展脉络,指出未来麻醉学科将在多学科治疗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马大青教授围绕《Brain cognitive preservation and surgical consequences》展开讲解,从神经科学视角为围术期认知功能保护提供了国际前沿思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向阳教授的《麻醉与意识调控:脑节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顾卫东教授的《慢性应激诱发焦虑及认知障碍共病的神经机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郭曲练教授的《加强 PACU 建设与管理》等演讲,也分别从不同细分领域切入,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观点、新方法。遵义医科大学喻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袁红斌教授等专家则担任主持,确保了主旨演讲环节的有序推进与深度互动。 在分会场研讨中,12个分会场围绕“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临床麻醉新技术与新理念”“重症康复”“疼痛管理及机制探索”“围术期创新研究与转化”等专题展开深入讨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英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闵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向东教授等145位国内外专家,针对AI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重症患者康复路径优化、慢性疼痛多模式治疗、围术期并发症预防等具体议题分享实践经验、探讨解决方案。现场交流氛围浓厚,专家们各抒己见、思想碰撞,不仅分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经验,更针对学科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达成了诸多共识,为多学科融合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 本次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群年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多重重要意义。从学科发展层面,大会标志着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群在 AI 赋能医疗创新、学科集群协同发展方面掀开了新篇章,推动学科群从“并行发展”向“深度融通”跃升,进一步拓展了学科边界,使“大麻醉学科体系”的功能更趋完整,为学科整体水平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行业平台价值层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作为主办单位,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与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搭建此次跨学科交流平台,协会不仅为众多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渠道,更推动了医学领域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协作与创新,凸显了协会在引领医学领域发展方向、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从社会意义层面,大会聚焦的“智能引领创新”“多学科融合发展”等议题,直接服务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学科群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医疗服务从“单一学科诊疗” 向“全周期、多维度协同服务”转型,为重大疾病防控、老龄化挑战应对及妇幼友好型医院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医疗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医学服务的可及性与均衡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温度的健康保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未来,在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平台引领下,麻醉、重症、疼痛与围术期学科群将继续深化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完善“中国大麻醉学科体系”,为医学领域的进步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持续贡献力量。 一同出席见证学科群年会盛宴的还有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技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上海办事处、湖南办事处、湖北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 |
|||||
|
地址:北京丰台西局东街华源一里18号楼二层 邮箱:mishuchu9986@126.com 邮编:100071
培训咨询监督电话:010-52596050 转 6016 继续医学教育部电话:010-82330980 监督投诉电话:010-52596050转607 秘书处电话:010-52803990 网络技术信息中心电话:010-62059730
京ICP备11043014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342号